沈阳

当前选择:沈阳

当前位置: 沈阳学大教育 > 沈阳资讯 > 沈阳

2015初二语文课文教案-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实录二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2-11 16:44:59

学大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关于教学的资源,想了解最新的教学资源,要时常来看看。下面是学大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5初二语文课文教案-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实录二,我们一起看看吧。

师:今天的是由我这个陌生的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多了解我们的同学。看看哪些同学平时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更加的细致,更加的专注。

先请同学们给文章标上小节号,数数全文一共多少个小节。

生:13个小节。

师:很好。再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我们课文注释中的词语,掌握他们的意义。

师:同学们看来都觉得自己掌握的不错了,老师下面说3个句子,在这些句子中,老师会用到注释中的词语。请同学们仔细的听老师说的句子,判断词语的用法是否正确。我们来听第一个句子:⑴马路两侧都是密密的行道树,鳞次栉比的排列着,像是两列整齐的队伍。

生:在这个词语中“鳞次栉比”用的不恰当。根据课文注释说的,“鳞次栉比”是用来形容城市中高楼大厦密集排列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完全理解的“鳞次栉比”这个词的意思,还明确这个词的正确用法。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句子:⑵同样的一道数学题,我和同桌的解答却不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悖论。

生:“悖论”表示的是一对自相矛盾的命题。刚才老师说的句子中,一道数学题的不同解答不能算自相矛盾。

师:对,“悖论”是逻辑学中的特殊概念,用来表示一对自相矛盾的命题。同学们一定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吧。故事中的那个人又夸耀自己的盾能刺破所有的盾,又夸耀自己的盾可以抵挡所有的矛,这矛和盾就成了一个“悖论”。

下面请同学们注意听第三个句子:⑶晨会上,国旗班的同学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主席台。

生:“蹒跚”的意思是走路步伐缓慢的样子,晨会上国旗班同学的不凡应该是矫健有力的。所以“蹒跚”这个词用的不合适。

师:老师的三个句子都没能难住同学们,短短的时间里大家能牢固的掌握书下注释的词义,还能灵活的运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同学们很了不起。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文章的第2小节,其中有一个词的写法出了些问题,同学们试着把它找出来,并且纠正。

生:“凄凄”这个词有问题,应该是草字头的“萋萋”。

师:哦,你觉得这里的“凄凄”用错了。那你能说说两点水的“凄”和草字头的“萋”有什么区别吗?

生:“凄凄”表示悲伤的情感,而“萋萋”应该是用来形容草木茂盛的。第2小节中用“凄凄”来形容作者家楼下的荒地是不对的。

师:很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学习语文是非常主动的,这种劲头让老师很钦佩。同时老师也更加确信,同学们将会是今天这堂课的主角,积极主动完成课文的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全新的课文,《明天不封阳台》(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昨天就拿到文章了,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效果怎么样。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呢?

生:作者原本决定要封阳台,后来决定先不封了。

师:是的。“明天要封阳台”,这是作者本来就决定好了的,可在文章最后作者却又写到“我决定今天先不封阳台”。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决定呢?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课文的第13小节,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寻解答。

生:“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师:如果概括的更简略一些,作者不封阳台的原因就是鸽子、儿子和思绪。(板书:鸽子、儿子、思绪)

师:明天封阳台是作者早已决定了的,为什么一只鸽子会改变决定呢?不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鸽子的倾吐。(板书:鸽子的倾吐)

师:怎么听呢?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种“倾听”的方法来了解鸽子的心声。“倾听”是仔细的听取。有同学要说了,无论我们怎么仔细,鸽子的鸣叫我们都是无法听懂的呀。其实,我们可以仔细的体会文中对鸽子的描写,包括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来揣摩这只鸽子内心的声音。

师:请一位同学读3-4小节对鸽子的描写,同学们从朗读中体会这只鸽子对我们倾吐了一些什么?

生1:我听到各自再说它很害怕。

师:你从哪一个细节描写中听到了鸽子的说害怕?

生1:从鸽子“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看出鸽子很害怕。

师:很好,这位同学特别注意了联系文中鸽子的神态描写来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希望后面的同学在倾听到鸽子倾吐的时候,也能抓住文中的鸽子的细节描写。

生2:……

师:你可以先选择一个描写鸽子的细节,从细节中倾听鸽子的心声。

生2:……

师:没关系,老师等会儿再请你回答,先坐下来思考一下。

生3:我从鸽子蜷(juǎn)缩的姿势中听到鸽子在说它很害怕,求我们不要伤害它。

师:请同学们都来看黑板,“蜷”这个字的读音值得我们重视。(板书:蜷(quán))老师想给后面发言的同学再提一个小要求。同学们既然是聆听到了鸽子的叙说,那能不能就从鸽子的身份出发,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听到的内容。

生4:我从鸽子翅膀下的血块中听到鸽子在对我们说:“我已经受伤了,求你们别再伤害我。”

师:很好,同学们看,从第一人称角度出发以后,鸽子的语言就更加动人了。下一位同学也用这样的方法试试看。

生5:……

师:是不是找不到什么细节了?

生5:是的,我的发现和前面同学的一样。

师:老师能给你一个建议吗?

生5:好。

师:前面的同学谈到了很多的细节,但有一个细节被大家忽略了。你看,鸽子的身下还藏着两枚鸽蛋呢?从这个细节入手,你能听到鸽子的叙说吗?

生5:哦,鸽子好像在说:“千万别伤害我的蛋。”(众生笑)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鸽子,你会称自己的孩子为“蛋”吗?

生5:哦,我知道了,应该是“求你们千万别伤害我的孩子”。

师:原来,这只偶然间闯入的鸽子是一只受伤且怀有身孕的鸽子,她在都市上空艰难的飞行,它想要找寻一处暂时栖身的地方,疗治翅膀上的伤口,生下肚子里的孩子。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都市森林中,只有一个阳台是敞开的,那就是作者家还未封闭的阳台。面对这样的一只鸽子,我们还会忍心去伤害它吗?还忍心去封上阳台吗?

生:不会。

师:同学们看,耐心的倾听了一只鸽子的倾诉就让我们的内心柔软起来了。其实,在广袤的大自然里还有很多与鸽子一样的生灵,他们都在等待着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让我们更耐心一些,去倾听大自然的叙说。(板书:大自然的叙说)

师:在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都市和草原两种不同的大自然,就让我们先来倾听身边的大自然。

师:作者原本决定明天就封阳台,站在还未封闭的阳台上作者不禁想起了10年之前,那时的大自然对作者叙说了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文章的第1小节,我们陪作者一起去倾听。

师:10年前的阳台外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10年前,阳台外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阳台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师:哦,请这位同学先不着急坐下。老师刚才的问题是,10年前阳台外的景象如何?你觉得应该怎么调整你的回答?

生1:那就是萋萋的荒草和幽幽的土路。

师:同学们觉得这样的画面美吗?

生2:挺美的?

师:哦,老师想听听你的理由。

生2:我觉得这样的景象才是自然美,不是那种人造的,虚假的景物。

师:不知道其他同学是不是也喜欢10年前的这幅画面。老师给同学们做个选择吧。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还是挺辛苦的,那么晚上回到家,带着一身的疲惫走向阳台,同学们是希望看到“萋萋的荒草和幽幽的土路”,还是希望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化莫测的霓虹灯”?

生3:我愿意看到萋萋的荒草和幽幽的土路,因为那是纯粹的自然美。

生4:我也愿意看到荒芜的景象,因为开阔的画面可以让我疲惫的心得到放松,让我感到舒适。

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感受一样,10年前的阳台外虽然荒芜,但能够带给我们心灵的宁静。

师:10年后的今天,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占据着都市的每一寸空间,而自然则一点点荒芜、一点点消失。10年前阳台外还有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仅仅10年时间,我们就再难找到阳台外的淳朴和宁静了。

师:如今的作者和儿子站在阳台上,想象着曾经拥有的萋萋荒草和幽幽土路,心中不免有些无奈和伤感。现在想要在都市中找寻大自然的印记恐怕不容易了。那就让我们走出都市,去倾听最纯粹的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朗读第9小节,同学们想象一下,置身于草原中你能听到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

师:9小节为我们描绘了草原辽阔的自然风貌,不知道同学们从这幅风情画里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草原的辽阔和纯洁。

师:草原的辽阔和纯洁,这是我们能够听到的吗?该是看到和感受到的吧。再请后面那位同学说说看。

生2:我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牧羊人的歌声和绵阳的叫声。

师:这些声音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2:舒畅和宁静。

师:是啊,在这蓝天白云之间,有远方悠悠传来的歌声和绵羊自在的叫声,真让人陶醉啊。老师在这幅画面中却听到了另一种天籁之音,同学们想听听看吗?

生:想。

师:老师听到的是“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板书:“一马飞歌醉碧宵”)还听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板书:“卧唱敖包待月明”)在如此辽阔美丽的内蒙草原,必定有多情的诗人做这样热情的吟唱。同学们也听到这样的吟唱了吗?

生1:我听到草原上诗人深情的歌颂,歌颂自由的大自然。

师:同学们的积累中有符合这种自由、自在之情的诗句吗?

生2:想不起来了。

师:没关系。后面有位同学举手了,我们来听听他怎么说。

生3:我听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好啊,我们也做了回多情的诗人,用诗句表达对纯美大自然的赞美。如今的我们站在都市的中央,却再难写出深情的诗句,因为草原般广袤的大自然早已离我们远去。聆听了鸽子的哀求,又听到了辽阔草原的呼唤,同学们,你们还忍心封上阳台吗?

生:不忍心。

师:也许,城市的角落里偶尔也会闪现珍禽的影子,但是,都市中的生灵又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10小节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师:刚刚我们都是在倾听,为了让更多人听到来自于大自然的叙说,就让我们来为这些珍禽代言。如果你就是牢笼里的珍禽;集市里的青蛙;枪口下的鸽子;捕网中的蜻蜓,你会说些什么?

生1:我会说,你们不应该把我和我的同伴分开,我们在一起才是幸福和快乐的。

生2:我会说,我们给你们做出了太多的奉献,如果没有我们,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快乐的生活。

生3:我们还能为人类提供很多的帮助,为什么要把我们赶尽杀绝?

生4:我们有着一样的生命,我们应该平等的相处。

师:从几位同学的代言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都市中生灵的哀求和控诉。这些都是我们平日里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痛苦叙说,其实大自然早已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和痛彻心扉的哭诉。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大自然的呐喊和哭诉。(朗读 “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语音也很清晰。但是,老师想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里的句式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1:是排比句。

师:排比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修辞方法。同学们觉得排比句应该怎么读呢?

生2:语调应该越读越高,感情也应该越来越丰富。

师:你愿意自己尝试来读读这个句子吗?就把你刚才说的要求体现出来。

生2:(朗读句子,语调较平,没有体现出排比的层递。)

师:读得不错。老师希望你能把4个排比的递进层次读出来,再试试。

生2:(再读句子,语调出现递进变化。)

师:很好。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体现出排比句不断增强的气势来。

全班齐读。

师:语气的变化已经很明显了。老师觉得还有遗憾,句子中的“呐喊”和“控诉”两个词语体现的情感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在朗读中是不是也应该体现出一点变化来呢?同学们再读一遍,特别注意最后的两个词。

全班齐读。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呐喊”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1:呐喊表达的是无助和孤独的情感。

师:哦。那老师想再问一个同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呐喊呢?

生2:悲哀和无奈的时候。

师:同学们说这两位同学的理解对吗?生活中我们会在悲哀和无奈的时候呐喊吗?

生3:我们会在感到强烈的悲哀和愤怒的时候呐喊。

师:对,这就是我们在读“呐喊”这个词的时候应该体现的情感。那么控诉有表达什么情感?

生4:受了很大委屈的时候会控诉。

师:很好,4位同学为我们明确了“呐喊”和“哭诉”两个词中情感上的区别,这会对我们的读法有具体的指导。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试着朗读一下。

生5:(学生朗读,“龟裂”的“龟”字读成了“guī”)

师:同学们看这个词。(板书:龟裂)书下注释告诉我们,这个词应该怎么读?

生:龟(jūn)裂。

师:让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既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来,又要体现句子末尾细微情感的不同。

全班齐读

师: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生命的故土。无论母亲是用柔美的声音呼唤还是用凄厉的声音呐喊,大自然都在唤我们回到她的身边。 面对母亲的呼唤和哭诉我们还能封上阳台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用倾听了受伤鸽子的哀求,倾听了辽阔草原的呼唤,倾听了无辜珍禽的控诉,倾听了大自然母亲的呐喊和哭诉。或凄厉,或柔美的声音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同学们理解作者不封阳台的决定了吗?

生:理解了。

师:其实,不光是大自然母亲不愿看到我们封上阳台,就连人类自己也是不愿封上阳台的。不信我们来看文中年幼的儿子。让我们一起读11小节。

师:有“新朋友”就该有“旧朋友”啊,那么儿子的“旧朋友”是谁呢?

生1:楼前的草坪。

师:为什么会是一块不起眼的草坪呢?

生2:因为这块草坪是儿子的伊甸园、儿时蹒跚学步、童年游乐嬉戏的地方。

师:那这位“旧朋友”哪儿去了?

生3:施工队来施工,变成了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

师:这样不是更好,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不正是我们现在喜欢的东西吗?

生4:不好,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儿子喜欢的。

师:那文中的儿子喜欢的是什么呢?

生5:儿子喜欢的是指草坪上捉小虫和蚂蚱。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生6:是来自于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的快乐。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初一学过的《童趣》吧,其中说到过一种叫做“物外之趣”的快乐,就是自然的纯真快乐。

师:虽然失去了伊甸园,但文中儿子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知道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只是一些单调、重复的娱乐,只有自然的伊甸园才能带给孩子持久的物外之趣。恐怕,今后再出生的孩子,睁开眼看到的就已经是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他们永远失去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师:虽然草坪已经消失了很久,年幼的儿子没有忘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一只受伤的鸽子就引起了儿子全部的关注和爱怜。偶然间,一只鸽子的飞入了儿子的生活,成了儿子的“新朋友”。同学们不妨看看,儿子是怎么对待这位“新朋友”的?

生1:当儿子见到鸽子的时候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

生2:儿子给拿来布条给鸽子做窝、准备食物。

师:儿子小小年纪为什么如此周到和细心的照顾鸽子?

师:因为儿子与大自然隔绝久了,鸽子的到来让他有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快乐。

师:是啊,鸽子偶然飞来,又给儿子带来了自然的气息。“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面对儿子的询问,我们还忍心封上阳台吗?

生:不忍心。(板书:儿子的探问)

师:这声探问中儿子是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童年生活的向往啊。(板书:自然生活的向往)

师:不光是因为鸽子,也不光是为了儿子,其实作者自己也不愿封上阳台。当“我”终于远离了城市的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站在了无边的草原上。“我”像个孩子一样扑倒在大自然母亲的怀中,趴在地上,贴着耳朵倾听母亲的心音。只有这样才算是找到了自己情感的皈依,寻到了那一片恬淡的情绪和宁静、高远的志趣。(板书:宁静、高远的志趣)这是作者对自然心境的追求。(板书:自然心境)

师:面对自然的召唤,儿子的探问和内心的思绪,作者决定今天先不封阳台了。可是,明天呢?明天的明天呢?阳台会封上吗?我们无法确知。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家的楼栋里那最后一个敞开的阳台也已经封上了。但是,我们心灵中的阳台永远都不应该封上,让我们一起保持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吧,保留对自然心境的追求,同学们说这样好吗?

生:好。

以上就是学大为大家准备的2015初二语文课文教案-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实录二,希望对大家学习课文《明天不封阳台》有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我们学大!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