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当前选择:沈阳

当前位置: 沈阳学大教育 > 沈阳资讯 > 沈阳

2015高二生物上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0-23 16:17:41

之前已经为大家推荐过很多教案,下面我们会继续再接再厉,为大家推荐更好的教案。下面就是学大推选的关于2015高二生物上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教案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

1.教材分析

人教社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主要涉及人类性别与性染色体XY的关系和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基于分离定律的进一步学习,两部分内容有关联。本节教学又是对初中性别问题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同源染色体概念拓展。学习伴性遗传的特殊性,可以为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服务。基于上述情况,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尝试基于真实问题分析的情景教学;尝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问题驱动的教与学;尝试以XY染色体为主线的探究性学习。以利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

1.1教学目标 ①学生说出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能阐述性别决定、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②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给同源染色体下定义。③通过教师对两性生物性别比和伴性遗传现象的介绍,学生能够从现象入手,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学会运用遗传规律分析问题。④通过对伴性遗传现象及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

1.2教学重点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是遗传规律在性别和与性别相关性状方面的体现。重点有:①使学生理解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与遗传规律的关系。②使学生学会运用遗传规律去分析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③通过对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的分析,提出假设,经过对假设的求证后,产生科学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从现象出发,运用遗传规律去分析、去推论,就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重点。

1.3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课堂教学组织是本课题的难点。

2.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2.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我对本校高二各班学生人数和性别人数进行统计,制成表格。通过不同班级统计数据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对有关性别比例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学生从初中生物学知识过渡到掌握高中生物学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图式。最后结合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就北京、上海、浙江、重庆和全国的男女性别比例,以及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数据对性别比加以分析。

2.2问题驱动,组织探究 基于男女性别比为1:1,联系初中知识,要求学生运用高中生物学知识或研究方法——遗传图解加以分析。最后将探究问题落实到性染色体XY上,利用问题推进,激发学生进行纯思维探究性学习。尝试教学内容调整,为实施思维探究服务。以性染色体XY系列问题推进展开思维探究性学习。具体问题如下:①XY染色体是什么?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从不同角度把握XY是什么。联系前面已有的同源染色体知识形成科学的同源染色体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并说出同源染色体概念。②人体染色体如何分类?基于XY染色体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人体染色体进行分类。即人体染色体为44条常染色体+XY或XX一对性染色体,共23对。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③减数分裂过程中,XY或XX染色体的行为如何变化?要求学生画出人类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关键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种类变化。④性别决定过程中性染色体传递有何规律?组织学生观察性别决定图解,得出父母的X和Y染色体传递规律。为伴性遗传分析提供知识准备。并提出探究性问题:Y染色体是否可以研究共同祖先呢?⑤如何发现XY染色体的呢?提供材料展示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即科学家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观察人类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发现了其中奥秘。分析方法介绍如下:显微摄影摄得中期染色体放大照片。将每个染色体照片剪下来。把形状、大小、结构相似的染色体配成22对。还有一对相同或不同。依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等因素将其循序编号,并分成7组;并将7组染色体排成4列。推测认为,男女性别不同是由于那么一对相同或不同的两条染色体。即性染色体XX或XY。要求学生依据实验,分析为什么用有丝分裂中期的人类血淋巴细胞和如何使染色体释放出来。⑥性染色体相同一定是雌性吗?进行性别决定方式教学。⑦两个问题反思: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会不会对性别比例造成影响?人为改变性别比例有什么危害?

最后归纳:人的性别是在形成受精卵时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即性别是由染色体XX和XY决定的。染色体为XX是女性,XY是男性。性别作为一个性状,应该是由基因决定,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只能认识到是由染色体决定,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3.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3.1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引导学生猜想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呈现红绿色盲检查图对学生进行测试(不要求讲出结果),直接提出决定红绿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存在。强调区别于常染色体基因的书写规范,写出人类与红绿色觉相关基因型(男性:XBY、XbY,女性:XBXB、XBXb、XbXb)。要求学生分析相关基因型所决定的性状。如XbXb,强调红绿色盲且一定为女性。

3.2举例分析,总结规律 通过不同性状的婚配关系,如女性红绿色盲与正常男性婚配、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婚配、女性携带者与色盲男性婚配,进行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规律。

3.3常见伴性遗传疾病介绍,形成概念 在红绿色盲的基础上,列举其他伴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血友病、外耳道多毛症等,告知学生这些遗传病的基因情况以及它们基因所在。最后得出伴性遗传的科学概念。尝试分析它们的遗传规律。最后教师归纳:“伴性遗传的现象不仅发生在X染色体上,也发生在Y染色体上。如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只表现在男性,不表现在女性,如外耳道多毛症。

”并做最后总结:“所谓伴性遗传现象实际上是发生在性染色体上的非性别性状的遗传现象,它仍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只是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

3.4变式训练,加强运用 通过习题进行变式练习,巩固知识。如推理男孩红绿色盲基因来源,如女孩色盲,父母一方色盲,三人的基因型推断。血友病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如何指导婚育。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患者如何生育后代。如基因型推理和概率计算。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特点区别雌雄个体。尤其是遗传方式判定。基于不同的伴性遗传特点,在实例判断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判断方法。即先判定显隐性,再通过假设排斥法按Y染色体→X染色体→常染色体顺序加以判定。最后通过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和分析,把握两者的区别。通过白化且红绿色盲患者的遗传分析方法,进行变式训练加以巩固。

4.教学反思 基于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得出三个结论:①课堂教学应积极创设情景,制造认知碰撞,激发学生学习。通过认知冲突的解决,学生对新知识从开始时的模糊状态转变成有意义、有结构的状态,学生得到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和清晰化。认知冲突的解决有效激发学生成就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倾向,产生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②基于问题推进的探究性学习。通过问题推进、问题解决使学生置身于探究情景中,有利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概念的建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纯思维探究是可行的。教师应对问题设置加以思考。③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要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服务,要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并进行人文教学。如色盲检查不要求讲出结果,如对计划生育的理解等。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学大推荐有关2015高二生物上册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这个章节学习的同学有帮助。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